读民国史,有个问题还真让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
民国在大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到今天也三十多年。我就不懂,民国时期那么穷,国破家亡,积弱多年,但好像尽出大师,这个家那个家的,从思想家到文学家到政治家到外交家到军事家,真是什么家都不缺。改革开放到今天也三十多年了,好像能称之为大师的少之又少。究竟怎么回事啊?
想来想去想出几点理由来,纯为臆测,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乱世出英雄。
乱世出英雄,现在太平盛世,自然很难有英雄者出。如今,承平日久,哪怕刘邦复活朱元璋再生,恐怕也很难掀起什么大浪来,经商的话顶多能弄个不错的企业吧,是否能打进中国五百强还不见得;从政的话,弄个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或许可能,能否混到县长还真不见得。
但是用这个理由解释解释政治家军事家什么的还说得过去,别的就有些不靠谱儿了。
物以稀为贵
那时候,识文断字的人少,会点啥的就成了大师。现在多了,都成了师字辈,自然就“大”不起来了。
不过,在下还真是不太相信这个理由,写下来凑凑数吧。
目标不同。
那时候,中国分崩离析,饱受欺凌,只要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考虑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唤醒民众,想得多了,自然就有出类拔萃者成为大师。
现在不同了,从政的想的是如何对付上访,如何对付钉子户什么的,搞教育的想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更多地挖掘孩子的潜力考更多的分数,搞学术的想的是如何多弄论文,有用的也好没用的也好,写的也好抄的也好,只要能评什么什么职称就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出大师也真是难为如来佛祖了。
那时候,那么多海外游学的中国人,纷纷回到苦大仇深的祖国,投身到各种军政民政事业中;而现在大家都削尖脑袋想让自己成为一个非中国人。斯可为证。
文化冲击。
那时候,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体系全面崩溃,面对着那么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又是日本又是美国,又是欧洲又是苏联,又是马克思又是杜威,又是泰戈尔又是罗素……大家都知道会产生个新体系,但谁也不知道最终会产生个什么体系出来。
被闷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终于一朝奔放,思绪滚滚而来,大师因此隆重诞生。
政府。
中国的政府,自古以来就有控制民众思想的优秀传统,所谓“牧民”也者。
民国的政府当然也不例外,袁世凯也好,段祺瑞也好,曹锟也好,蒋介石也好,自然都是这种想法。但不知是中国之幸还是中国的不幸,那时候的政府异常软弱,管到东管不到西,管到南管不到北的,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控制思想,但要想完全控制实在是忒难了,所谓“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不能也”。最终虽然控制了一部分,但架不住中国人聪明啊,控制一星半点也不在乎,咱有的是想法,有的是思想,于是,有了大师。
如今,时代不同了,只生一个好。
教育。
那时候的教育,一会私塾,一会新学,一会教会学校,一会武备学堂,教的不知道怎么教,学的不知道怎么学,最终各人听天由命,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了,于是,一个个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惊人的脑袋就这样出现了。这就是大师的由来。
现在好了,几十年来,教育就是为了考好大学,一根筋。如果这三十多年没有大师出现,那以后大概就更不会有了,原因很简单,现在的教育更狠了,狠得西门神聊先生想着就要哭。
大师需要时间验证。
对于这三十年出现的大师,还需要多年后才能验证出来吧。说不定若干年后,有幸在你我有生之年最终能弄明白什么芙蓉姐姐、张悟本之类都是大师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