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10
09
跟朱元璋学管理:谈谈制度
读明史,三读两读,倒也读出不少管理学问来,今天来谈谈关于制度的学问。一,不切实际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朱元璋先生痛恨贪官污吏,大概由于小时候被这些家伙害苦了,颇有仇恨情结。于是,他定下了最严厉的惩治贪官污吏的制度。什么在衙门前立剥皮亭,什么让官员戴手铐脚镣审案子的事情,也只有在朱元璋时代才可能出现吧。朱元璋认为,官吏就是人民公仆,为老百姓服务的,为老百姓服务还要收钱怎么的?因此,明朝官吏的俸禄少得很,少到如果不走点歪门斜道几乎活不下去的程度,于是,想法子贪污腐败几乎成了明朝每个官吏的习惯。饶是朱元
作者:杨长春 | 分类:管理 | 浏览:413 | 评论:0
17
2010
06
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
读民国史,有个问题还真让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民国在大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到今天也三十多年。我就不懂,民国时期那么穷,国破家亡,积弱多年,但好像尽出大师,这个家那个家的,从思想家到文学家到政治家到外交家到军事家,真是什么家都不缺。改革开放到今天也三十多年了,好像能称之为大师的少之又少。究竟怎么回事啊?想来想去想出几点理由来,纯为臆测,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英雄,现在太平盛世,自然很难有英雄者出。如今,承平日久,哪怕刘邦复活朱元璋再生,恐怕也很难掀起什么
作者:杨长春 | 分类:杂七杂八 | 浏览:1643 | 评论:2
11
2010
02
科举考试的成功
好像是余秋雨的什么言论,说别小看古代的文人,古代的文人不简单,你看杭州城,不是古代的文人,如白居易、苏东坡之流,现在能有这么美丽?然而,过去所谓的文人,读书人,其实一旦登科后,就不该叫做文人了,应该叫官吧,或者叫政客,政治家什么。他们也许也偶尔写写文章什么的,但其实都是业余爱好,跟现在的官员们闲下来写写博客,包包小三没多大的区别。古代文人或官人,做了许多空前绝后的大事、奇事、好事,我想主要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文人,而应该是因为他是个精英人物。如果对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个非常大概的了解,就知道这些人一路过
作者:杨长春 | 分类:杂七杂八 | 浏览:517 | 评论:0
08
2009
11
做笨事的人未必笨
楼下有两个水果店,东边的店主是个看上去挺老实巴交的四十岁左右的女人,你去买水果时,她一般只是笑笑,很少说话;西边的店主是个一脸精明的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你去买水果时他非常热情,问寒问暖的。我老婆经常去西边的水果店,因为那个店主服务热情,而东边的那个店主很少说话,让她觉得太“死沉”。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婆渐渐就不去西边的那个水果店了,总是往东边的那家跑,弄得我有些不明白了,那天我问她怎么不到西边那家了?她说,西边的那家服务太热情了,你在挑水果时,他总是飞快地往你袋子里装水果,不停地装,大的也装,小的
作者:杨长春 | 分类:杂七杂八 | 浏览:543 | 评论:0
23
2009
09
看看这些令人遗憾的企业文化
不是什么管理专家,自然也没什么资格谈多少先进管理理论,对如今铺天盖地的管理新名词更是一知半解,实在不敢置喙。但好歹打从娘胎中出来就在中国呆着,在企业呆的时间也不短了,因此对中国很多企业的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决定扬长避短,在此只谈文化,不谈管理。看看这些很多企业存在的,令人遗憾的企业文化—— 因人而设的规章制度或岗位或部门。很多时候在企业里我们会发现,许多所谓的制度,或岗位,或部门,不是因为企业管理需要这些东东,而是因为有了某个人,或者要捧他或者要踩他,使得某个制度应运而生,某个部
作者:杨长春 | 分类:管理 | 浏览:511 | 评论:0
14
2009
06
一段历史一句话
一个喜欢历史的朋友曾经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对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印象最深刻的分别是哪些话?我一时有些张口结舌,不知所对。后来有时间把中国历史简略回顾了一下,发现还真有那么几句话呢。其中或许来自历史,或许来自小说,或许来自文学作品,或许来自传说,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不过可能与有些朋友的口味相差甚远,就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也希望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来说上一句两句,就算抛砖引玉了。 春秋战国——“位尊而多金”出处:苏秦之嫂背景:苏秦贫困时饱受嫂嫂的清白眼,后做了六国之相,衣锦还乡,嫂嫂态度大变
作者:杨长春 | 分类:杂七杂八 | 浏览:50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