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10
09

跟朱元璋学管理:谈谈制度

读明史,三读两读,倒也读出不少管理学问来,今天来谈谈关于制度的学问。


一,不切实际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


朱元璋先生痛恨贪官污吏,大概由于小时候被这些家伙害苦了,颇有仇恨情结。于是,他定下了最严厉的惩治贪官污吏的制度。什么在衙门前立剥皮亭,什么让官员戴手铐脚镣审案子的事情,也只有在朱元璋时代才可能出现吧。


朱元璋认为,官吏就是人民公仆,为老百姓服务的,为老百姓服务还要收钱怎么的?因此,明朝官吏的俸禄少得很,少到如果不走点歪门斜道几乎活不下去的程度,于是,想法子贪污腐败几乎成了明朝每个官吏的习惯。饶是朱元璋先生弄出了那么多刑罚,杀了那么多人,明朝的贪污腐败却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


纵观明朝近三百年,大概唯一一个不贪的官就是海瑞了,但海瑞的日子过得也忒潦倒了点。一个人,受苦受累若干年,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中举中进士,好不容易功成名就,谁愿意过那种日子啊,但如果不走走贪污腐败的路子,也只能过那种日子了。


因此,朱元璋定下的若干制度最后都成了一纸空文,当海瑞先生重提太祖遗训时,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觉得他太过迂腐。


结论:不切实际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


二,制度的可行性比完美性更重要。


朱元璋时期,一段时间海上颇不宁静。片片白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真是防不设防。


最后朱大哥愤怒之中,下了一道命令:“一片木板也不许出海”。干脆关起大门,谁都不许到海上活动了。


那么多船,要搞清谁是正经的生意人,谁是真正的打鱼人,谁是海盗,谁是走私的,谁是流窜的叛军土匪,真是不容易啊。但这个“一片木板也不许出海”就好弄多了,只要在海上看到船就不是好人,逮起来就完。


虽然这样处理问题未免太过简单化,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个规定很容易执行,可行性高。


我们要追求完美的产品,但不要追求完美的制度,制度越完美,往往可行性就越低,执行不了的完美制度只是一纸空文。


例如,法律规定,公民满18周岁就算成年人了,拥有宪法规定的各种权利。这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制度其实并不公平,至少不能算完美。不同的人,发育速度不一样,有人发育快点,有人发育慢点,有人天生早熟,有人智力发育快身体发育慢,有人身体发育快智力发育慢,都以18周岁为截止点是有些不公平,但这样可行性高啊,容易执行。要确定尊驾有没有18岁容易,要确定尊驾有没有成熟却难。


三,不要半死不活的制度。


朱元璋可能是三国看多了,知道这宦官乱政的道理,于是定下一个规矩:内臣不能参政,否则杀无赦。还弄了个牌子挂在宫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以警醒那些妄图干预朝政的太监们。朱元璋这一朝倒是真的做到了。


到了他儿子朱棣先生,虽然这位兄弟是靠造反弄的皇位,但对朱元璋的各项制度倒也一个不拉地全部照搬,以示自己名正言顺,甚至迁都后这个牌子也还在宫里挂着,当然执行不执行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朱棣并没有像他老子那样拼死防着太监们的,不然哪有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呢。


再到后面的皇哥皇弟们,自小长在深宫,做了皇帝哪还管什么内臣参政不参政呢——除了这些人就找不到值得信任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那个牌子还在宫中挂着,因此朱元璋的那个规定名义上还算有效吧,只是没有人执行了。


这种名义上有效,却没有人执行,或者只是为了惩罚某人才会被搬出来的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半死不活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最大的恶果就是,会让人逐渐养成不遵守所有制度的习惯。谈到制度时,思维方式也许就变成了:这里是有个制度,但这个制度还有效吗?


后来,朱祁镇时代,出了个叫王振的牛太监(就是弄出土木堡大祸的那位),看这个没什么作用的牌子怎么都不顺眼,终于把它弄掉了。嘿嘿,这位太监先生倒好像比较明白这个道理。


四,执行制度比制订制度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朱元璋还在拼死拼活打江山的那当儿,有一次,刚刚攻下了某一城市,他下了一道命令:军中不许饮酒,违者杀。


可就是有人吃了熊心,吞了豹胆,犯了禁。这个人不是别人,乃是朱元璋手下名将胡大海的儿子,如果有人听过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明英烈》,肯定会知道,这个胡大海可是很出风头呢。


关键是,当时胡大海正在与张士诚打仗,一场至关重要的战斗,杀了他儿子弄不好他就会背叛过去。但朱元璋说了一句狠话:“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更狠的是,他竟然亲手杀了那小子。这里,很明显,朱元璋子传递一种信息:执行制度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朱元璋才得了天下。


有时候执行制度不是一般的难,很难。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