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跑到成都去上大学了,离家一千八百公里,从此由水乡妹子变成了川妹子,所谓天高皇帝远,管不了了。但还是希望她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于是给她写了这篇文章——
老爸真的忘了什么时候养成这个习惯的,每天必须写点东西(虽然没有什么文学细胞),不写点东西就觉得空落落的,以前没有电脑、互联网的年代,用日记本写,前前后后写了好几十本,后来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沦落在民间。来到互联网时代,自然就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了,听着键盘噼噼啪啪,看着自己的思想在屏幕上闪出,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写着写着,就觉得写作这件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的,先吓唬下你:不写作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老爸不是麒麟公子,也不奢望大雪天蹲在门口啃几口芹菜就变成曹雪芹,这辈子怕是成不了大文学家了。然而,我这里说的写作并一定是文学创作,这个世界上写作的多了去了,文学创作只占一小部分。写作,不一定非要写出红楼梦、水浒传那种伟大作品,完全可以随性而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读一本书,写几行读后感,看一部电影,写几行影评,学习有所得,写几行心得,只要让你的笔听从你内心的呼唤,写出来就不是什么难事。
我曾经写过的内容包罗万象,家中的事情,时事评论,读书笔记,教育,工作经验等等,反正有什么想法就写几行,想得多就写篇长文,想得少就写篇短文。当然,自我感觉写得最好的还是工作总结,前前后后写了很多文章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前年还出了本技术书总结自己的心得(《实战需求分析》),这都是因为习惯了写作,才会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才会让这些经验汇成了体系。
一旦成了习惯,不让你写出来你会难受,正如哪一天有人禁止你说话一样——是不是憋得慌?
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哑巴,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想过没有,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另外一种能力,缺少这种能力是不幸的,这是另外一种残疾——文残。能够用通顺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是一种幸事,正如能用流畅的言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样。会说话,那叫“口才”,会写文,那叫“文才”。
要通过口舌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说得好,需要练习;要把你的想法通过文字写出来,写得好,当然也需要练习。首先要把句子写通顺吧,要把主谓宾搞清楚吧,然后,要去思考如何扣住主题吧,如何设置主线吧,如何过渡吧,等等。当然,说实话,老爸也非专业选手,说不清如何能把文章写好,就知道一点,得练,持久地练,很多事情可以速成,写作不能。
先不管好丑,写起来吧,写着写着自然就来了感觉,写着写着你就会领悟到写作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子曰,写作促人思考。
举个例子吧。你不是刚学了《管理学》吗,如果你想写一篇文章给人介绍下这门课,你会怎么做?你坐到电脑前面,摸着键盘,盯着屏幕,然后——干什么?对,你会思考!也许你会打开本书目录,然后一边浏览一边琢磨,这门课包括那些内容啊,管理的N大职能啊,M大因素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啊,泰勒啊,德鲁克啊,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你都会想一想,对吧?否则你没法子写下去——这就是思考。因为写这篇文章,你必须对这门知识融会贯通,不管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哪怕是最垃圾的,但你对这门功课的理解绝对会发生质的飞跃。这就是写作的魅力!
面对每天的工作,有人可能把同样一件事做了几千几万遍,但你要他说出如何才能把这件事做好,他可能一下就语塞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思考过,因为他从来没有试着写篇文章总结过,他哪怕只是偶尔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拿着手机备忘录输入几行字做个小小的总结,他的整个人都会变的,因为思考。
老爸的一位前同事说过一句话,我经常引用:牛人与庸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会不会总结。是的,总结使人提高,写作促人总结,写出的文章是你思想的载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