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09
07

纺织企业信息的特点

近年来,纺织业的信息化工作真是热闹非凡,大部分通用软件都在这个行业铩羽而归。于是,有识之士众口一致地说要走行业化之路。

但行业化之路怎么走呢?既然行业化,那就彻底点吧,细分呗,做了棉纺厂项目的,从此出台一个棉纺ERP系统,做了毛纺厂项目的,从此出台个毛纺ERP系统,做了染厂项目,从此出台个染整ERP系统,做了印花项目的,从此出台个印花ERP系统,等等,大大小小细分出几十种行业ERP软件。但物极必反,过于细分的结果是既增加了全行业的开发成本,又制约了管理经验的提炼。

本文将从工艺物料、库存、生产加工、质量这几个方面阐述纺织企业的信息特点,试图探索纺织企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的一些共性。对于采购、销售、财务、成本等方面的信息,纺织业与别的行业并无多大区别,本文略过不谈。

 

一、纺织企业信息的特点

1.         纺织企业物料信息的特点。

纺织企业物料信息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品种繁多的物料,如何给这些物料编号成为纺织企业信息化工作者非常头痛的一件大事。例如,同一种原纱,经过不同配方处理后会变成另外各种不同的纱;同一种坯布,经过不同染色、整理方式后会变成各种不同的成品布等。积累下来,企业每天都可能有成百上千种物料出现。这些物料是不同的,站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角度上看,明显应该有不同的物料编码,但是,细细分析下来,这些物料中,有许多属于相同系列的物料,绝大部分属性相同,只有极少的属性不同。以染色布为例,某一系列的布,可能纱种、经密、纬密、幅宽、织法等重要信息都是相同的,只是最后一步染色加工后颜色不同了。它们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物料,其实骨子里是大部分性质都是相同的。如果用一般的物料编码方式去管理这些物料档案,既浪费人工,且形成大量的冗余数据,又不利于数据维护与分析。

另外,纺织企业的物料消耗也有很大的特点,一般都不是按比例消耗的,需要考虑不同情况下的比例消耗加上一些加成,采用不同的加工步骤、加工方法,分不同的加工批次,对原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整经,每根轴总要固定消耗一定数量的纱头纱脚;如织造,同一生产单在越多的织机上加工,它需要消耗的纱线就越多。

2.         纺织企业库存管理信息的特点。

一般对库存信息的管理可以分物料、批次、元件等层次,仅仅针对物料层次的库存信息管理是远远不能满足纺织企业要求的,一般要管理到批次层次,甚至要管理到元件层次。

物料层次是指对库存、在制品的信息管理中,只要管理到物料品种,而不需要管理到它的每一批、每一个的具体信息。如装配行业中对一些零件的管理,对于某一种零件,可能只要管理到这种零件的仓库库存数量,而不需要管理到入库批次,因为生产管理中认为这种零件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属性(只要是合格品),完全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通用。

批次层次是指对库存、在制品的信息管理中需要管理到物料的不同批次。只有物料属性相同或近似,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用的才可以算作同一个批次。注意,这里的批次与财务会计中需要实施一些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而按时间顺序进行批次管理是有本质区别的。

以纱的管理为例。纺织企业对纱的库存管理很少仅仅满足于管理到物料品种——即仅仅管理每个纱种的库存情况(如可以提供信息“全棉40支单股纱库存量30吨”),而是至少需要管理到纱的批次,技术人员认为相同批次的纱可以通用。虽然是相同品种的纱(如全棉40支单股纱),不同批次可能质量、技术指标差别很大(如强力、条干、实际粗细等),如果不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区分开来,这样的库存数据对生产、计划管理来说作用极其有限。

元件层次是指对某一类物料的库存、在制品的信息管理需要精确到每一个通常不可分的单位,如一个筒子、一根轴、一匹布卷等,管理中认为这种物料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有着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纺织企业,视其信息化程度不同对元件层次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千差万别。有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管理每根轴、每卷布的信息,有些企业由于使用的筒子单位价值较高,甚至会跟踪管理到每个筒子。

3.         纺织企业生产加工信息的特点。

提到纺织业的信息化,好多人想到的第一头痛的事就是纺织业的信息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指纺织业在生产过程中诸多不可控因素导致一些相同的“因”可能导致不同的“果”(当然,“因”一定是不同的,只是这个“因”一般信息系统很难捕捉)。

空气湿度、气压、水质等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生产结果。例如,相同的纱,相同重量的筒子,由于回潮率的影响,或由于实际纱支与标准纱支的偏差,它们的长度很有可能不同,而纱长却是纺织工艺中相当重要的考虑因素。再比如,相同长度的筒子,经整经变成经轴后(片纱),由于整经过程中张力不同,可能导致片纱的长度也不同。另外,相同长度的织轴,织出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不同的整理环境,也会导致布不同程度的收缩或拉长。诸多因素,决定了纺织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不确定性。

无论那种行业的信息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海量性的问题,但在纺织行业,这种特点似乎显得更为突出。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投入原料到产出成品一般会经过这些中间状态(以机织为例):筒子、稀轴、浆轴、织轴、坯布布卷、成品布卷等。一般会有这些基本加工步骤:络筒、整经、浆纱、织造、整理、染色、印花等。围绕这些物料,以及这些加工步骤,又派生出大量的“批次”,如原料入库批次,整理批次,染色批次,包装批次,出库批次等。在生产过程中,围绕这些状态、步骤、批次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量。

4.         纺织企业质量信息的特点。

纺织生产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质量控制成为纺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点,许多人为、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纺织企业的产品质量。纺织企业的质量信息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海量性,一是追溯的困难性。

由于纺织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困难,纺织企业一般都会在各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这些质量控制点在检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如每一次原纱入库的检测,每一卷坯布的检验,每一卷成品布的检测等。以坯布检验为例,信息系统需要记录布卷的每一个疵点,疵点的起始位置、类型、长度等,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每天需要检验上千个布卷,会产生大量的质量信息。

纺织生产过程中有时有物料合并的过程(如整经、浆纱、缝合等),有时有物料分拆的过程(如落布、开裁、合染色纱的分发等),在这些合并与分拆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质量信息的中断,从而给质量信息的追溯带来困难。

 

二、对纺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

从以上对纺织企业的信息特点分析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纺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灵活的物料编码方式及BOM表达方式。

一个好的纺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有一种灵活的物料编码方式,让物料档案具有继承性,既能满足物料档案的管理要求,又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冗余数据。

对BOM的表达,不能仅限于按比例计算子物料消耗,而需要考虑一定情况下的绝对消耗,以及不同加工流程下可能有不同的消耗比例。

2.         支持不同层次的库存信息管理。

一个好的纺织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支持不同层次的库存信息管理,可以管理库位、批次、容器、包装、元件等,通过这些管理方式的配置,可以支持纱、轴、布等各种库存信息的管理。

3.         科学的信息收集方法。

纺织企业的信息具有海量性、不确定性,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就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才能分析导致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因果关系,这又增加了信息海量性。因此,一个好的纺织业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将手工录入、条形码、扫描枪、PDA、RFID、通过机器网络接口读取等数据收集方式组合运用,提高生产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经济性。

4.         机器接口的支持。

大量的纺织企业使用着来自日本、欧洲等全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这些机器一般都带有网络接口,甚至有些纺织机器带有自身的中控系统,通过这些接口及中控系统,管理软件可以直接与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无疑,这些接口、中控系统对纺织企业的机器采购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企业领导者迫切希望通过它们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能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科学的控制、整合,提高企业的机器使用效率,减少闲置时间。因此,一个好的纺织业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有着开放的数据接口,有内置的接口程序或可以方便地进行接口程序的定制开发,以从机器中直接读取数据甚至直接控制机器。

 

总之,纺织业的各个子行业有其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但他们的信息又是有许多共性的,本文尝试着分析纺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的特点,希望借此与从事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行们探索出一条纺织业信息化的通用之路,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可能很艰难。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