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部门的组织结构,最近有点烦。
简单的背景:部门几十号人,一般的项目都是以定制开发为主。
以前部门的组织结构主要是职能型+弱矩阵的结构,有不同的职能小组,有项目时临时组建项目组,一般项目不大,同一个人可能同时在不同的项目组中,为这个干点活儿,为那个干点活儿。这么搞最大的优点就是,人力资源比较容易安排,有活儿来了,看谁闲着就派给谁,工作量自然容易平衡,平衡的结果就是提高了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如果再结合一些多面手的培养,那么会让整个部门都处于一个良好的正常运转状态。但是,这样子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太容易激发成员对项目的责任感,不容易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发生这种情况,项目经理急得火急火燎,成员却不慌不忙,因为他手头可能有好多项目的事情,这个项目的任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认为他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
让团队成员的工作有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的管理思想中的第一原则。有一段时间,成天就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大家的工作有成就感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工作标准化,将每项研发任务,无论是新功能开发,还是需求变更,都核算标准工时,而相关的岗位可以通过工时系数计算相对应的工时,希望让大家从完成的标准工时中获得成就感。有一件事很清楚,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研究性的工作,一定是生产性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如果是研究性的工作,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很明显,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
一段时间后,明显看到大家的工作热情都不一样了。以前觉得闲着挺好,现在觉得没活儿干就有些心中发空,一般闲下来都会立即找主管,要求分配任务。
如果只是机械地接受任务,完成就算万事大吉,我想这种工作方式带来的成就感,自我实现感非常有限,如果员工干活没有成就感,就很难有对自己出产的成品的自豪感,又怎么可能会给客户带来满足感。
决定从成立小团队入手,大概实行一种弱职能+强矩阵的方式。
3~7人,成立小团队。这几个人总是在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后养成团队的默契,大家彼此心气相通,时间既久,是不是就会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呢?到了这种境界,不言而喻,工作自然很容易带来愉悦感。几个人同时为了这个团队的绩效负责,大家一起琢磨怎么让客户满意,如果客户不满意,大家一起自责,关键是,当客户喜欢自己的产品时,当自己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时,大家一起获得成就感,这是不可多得的,嘿,想到这种感受,我自己都会赶到兴奋。
但是,成立小团队,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
首先,这个小团队的成员怎么组成呢?于是,我们先要考虑下工作节拍的问题。团队中,项目经理、需求、研发、测试、服务,这些人怎么组合呢?如果以实施为主,研发人员就少点,服务类人员就要多点,如果以产品开发为主,研发人员就要多点,服务类人员就要少点。随着业务的发展,可能会随着产品的成熟,研发人员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实施服务人员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那么,团队成员也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而变化。一句话,岗位的人数设置需要跟上其他岗位的工作节拍。不能让某个岗位太忙或者太闲。当然,人不是机器,项目管理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完全符合工作节奏的事情是流水线,不是项目组。这时,建议在小团队中培养一两个多面手,可以有效解决特定时候工作不合节拍的问题。
其次,怎么安排这小团队的任务呢?最理想的是,每个小团队有固定的产品,只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成功,这个团队就成功,这个产品失败,这个团队就失败。这样,可以在团队中收到同仇敌忾之效,而且长期做一个产品,从技术上到行业上也会越做越专,活儿肯定会越来越漂亮。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还没有哪一个产品足够让一个团队专职做下去。所以,我现在的思路是,先给团队定一些主攻业务方向,一旦某个产品做大,就逐渐在团队中淘汰其它产品,最终由项目组做成产品组。
再次,遇到大项目怎么样?有时候会遇到大项目,小团队的资源有限,明显无法达到客户的交期要求,这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最终这种体系一定会无法生存。我的解决方案是,在几个小团对之外,另外成立了一个组叫支撑组,顾名思义,就是支撑其它团队向前冲,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的团队。一旦某个团队资源不足,可以向支撑组要求支持,支撑组派人配合。一般新人来了也是在支撑组培训,小团队中人员变动,也是从支撑组中补充。
最后,要看到这种组织方式的风险所在。最大的风险,就是容易形成“诸侯割据”效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流程,甚至技术也另起炉灶,一旦有人离职,这一摊子事几乎崩溃。这有点让人想到唐宋时期的军队制度,唐朝搞节度使,战斗力强悍,但逐渐朝廷就难以控制,宋朝接收教训,加强控制,但战斗力非常弱。要应对这种风险,主要要加强规范的管理、开发流程控制,按要求出不同步骤的文档,技术使用必须符合公司的平台框架等,这种职能性的要求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