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09
11

跟女儿过招

不知不觉,女儿已经四年级了,古圣先贤曰,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女儿表现尚佳,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算过得去——嘿嘿,俺夫妻性喜谦虚,若是让她外公外婆评论起来,那简直就是“古今中外罕有其匹”。

翻开我们对女儿的教育史,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三国演义》,其中充满了斗智斗勇,权谋机变,简要列举在此,不知是非对错,希望与同好探讨。

 

一、以逸待劳

大概在两岁左右,刚学会在路的女儿喜欢一人乱逛,走也走不稳,一摔一跤,趴在那儿放声大哭,等着人来扶她,然后她爷爷奶奶忙不迭地去抱。我跟我老爸老妈说过多次,让他们别扶她,让她自己爬起来,她自己会的,但他们从不听我的,我也是只好望跤而兴叹了。

后来有一次,她又摔下了,趴在地上哇哩哇啦大哭不止,我说你自己爬起来,她就是不动,等着我去抱她,我不理她,我老妈赶紧来扶,被我坚决拦住了。她伏在地上哭了好久,就是不起来,我也犟起来,找了张小凳子坐在旁边,两人大眼瞪小眼,玩起了凌空瞪。她瞪了一会也不瞪了,因为地上有几个小蚂蚁更吸引她,她就玩起了蚂蚁,我坐在旁边也真是无聊啊,但最后小蚂蚁爬远了,她够不着了,不知不觉自己就爬起来追去了。我自己坐在那儿倒有些尴尬呢,颇有下不来台之感。

真是一招制敌,从此以后,她摔跤后再也不要人扶了。

 

二、欲擒故纵

不久前,女儿在一次小型的古筝比赛中得了一等奖,获得重奖日记本一本(当然,并非电脑),开心之极。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她的古筝练习史来。

刚开始学古筝时,她兴致很高,但弹了一段时间后就有些厌烦了,然后就想方设法偷工减料,能少弹一会是一会。只要我们不催她,她从来不会自己坐到琴凳上的。我们倒不太在乎她能学多好,反正只是想让她增强点音乐素养,但我们希望她自己能学会管好自己的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那天晚上,她洗完准备睡觉,睡时还叫了一声:“我睡觉了。”我说:“你睡呗。”我回过神来明白了,她今天没弹古筝呢,刚才叫的意思就是看我还能不能记起来,嘿嘿,跟我玩这一招。我不动声色,等她脱了衣服钻进被窝后才问她:“嗨,今天古筝弹了没?”她犹豫再三还是没敢撒谎,只好说:“没弹,但我已经睡了。”我说:“把衣服穿起来,弹。”大冬天的,她一万个不情愿地爬起来补弹。

以后,我们再也用不着提醒她弹古筝了。

 

三、声东击西

女儿性喜阅读,有空就捧本书埋头苦读,一会凡尔纳,一会杨红樱,一会幼儿画报,逮啥读啥,害得我跟老婆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她:嗨,该休息休息眼睛了,到外面转一圈去。放暑假了,我们想如果让她整天闷在家中看电视、看书什么的,这双眼睛可真是危险了,于是一合计决定让她去学个什么运动项目,轮滑、乒乓球、跆拳道什么的,我看都挺时髦的,想来她也不会反对吧,哪知道到她那里受到非常强烈的反对,好说歹说就是不想去,宁可去学什么英语、科学班也不上这些班,而说实话我是最反感这些补习班的。最后我说,实在不去就算了,但你自己要好好安排好暑假生活,我们要求也不高,只有做到这些就行了:1)除了周末不准看电视;2)每天5点起床跑步;3)背完《唐诗三百首》。

她权衡再三,终于乖乖打乒乓球去了。


四、假痴不癫

几年前有段时间,女儿好像特别放不开,有生人在场时总是畏畏缩缩,也不太容易跟别的小朋友玩到一块,明显是缺少信心。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这恐怕是因为她很小的时候总是跟她爷爷呆在一块儿的原因,她爷爷是那种特别沉默寡言的人。

后来我心生一计,决定使用众多历史名人使用过的一招:装傻。跟她在一起时经常问她一些傻乎乎的问题,在她说出答案后我再做恍然大悟状:哦,原来如此。有时候在家做家务时,我有什么不知道的时候,也一定会向尽量她请教,如“老妈今天买了什么菜啊”,“这个萝卜你看应该跟什么在一起烧合适”等等。

这一招真是特别的灵,一段时间后,她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了,就一些问题也敢于发表意见了。以后遇到小朋友总是主动与人家搭讪交朋友,不行的时候还会问老妈要两块糖去做糖衣炮弹呢。

 

五、引蛇出洞

刚上一年级时,她做作业时总是分心,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老是有意无意地要跟我们俩答话,明显心神不在作业上,一点作业拖拖拉拉不知道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真是把人急杀。

后来我跟老婆商量出一条妙计,决定引蛇出洞。

说起来也很简单。当她做作业时,我们故意在她身边说些趣事,引诱她插话,只要她插话了就狠狠数落两句:不管你的事,做你的作业!!!经过若干次钓鱼执法,她在做作业时,无论我们在旁边说什么她都不会理我们了。有时候她在做作业时,我们本想说什么让她互动一下的事情时,她却不吭一声,闷头做她的作业,倒让我俩颇有些失落呢。

 

六、上屋抽梯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怎么不学学某某,看人家什么什么做得多好多好,你怎么就不行呢。说实话,我特别对这种教育方法不感冒,这样不但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容易树立对某某的敌对情绪,何必呢。

我喜欢时常告诉女儿,她才是最棒的,她应该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只要看她有些什么事情做得不错,或有些什么话说的不错,我们就会对她猛夸,夸多了有些坏事她还真的就不太好意思做了,可能也是觉得有些下不来台吧。

不过最近听一位小学老师说,孩子也不能总是在夸奖声中成长,有时还是需要对他吼几句的,需要提高提高他的“逆商”,将来走向社会,被人骂被人吼的机会多着呢,从小不接受点训练长大后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呢?现在的80后,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要低于70后,一些人稍有挫折就要死要活的,归根结底大概就是因为从小被吼得太少了。说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写在这里,希望各路神仙能发表点高见。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